周代的妆容发展,开辟了中国化妆史的崭新纪元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中国化妆史从这一时期才正式开始。
此时中原与南楚在妆容审美上的趣味大有不同。
和中原女子“淡如水墨白染”不同,大凡楚国
漂亮的女子,无不如“画像之渲杂丹黄”。
——钱钟书《管锥编》
中原素妆风行,在发型上追求头发浓密乌黑,或直或卷。《小雅·都人士》中所提及的“绸直如发”指的是头发稠密而笔直,“卷发如虿”则指的是头发卷曲像蝎子尾巴上翘的样子。
先秦时期,卷发在技术上已经可行,从现存文物中的人物形象上也有所展现(图1)。
图1 新石器时代玉人兽复合佩
图源:故宫博物院官网
展开剩余79%南楚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梳妆打扮,对女性的审美追求“错彩镂金,浓妆艳抹”。现以楚女化妆为基础详细分析周代女子化妆文化。
壹
眉 妆
蛾眉是当时当地非常流行的眉妆。蛾,似蚕而细,蛾眉则是弯而长的细曲眉,用墨黛勾勒出来,至今中外女子画眉仍多采取这种描法。
如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漆绘木俑其眉是一双弯弯的蛾眉(图2)。
图2 漆绘木俑
“蛾眉”的发明,据说与原始部族的蚕蛾崇拜有所关系。蛾眉本身的形状是对蚕蛾触须的模仿,早先的蛾眉还要在眉下点几个圆点,既象征蚕卵,表明女性的身份。
除蛾眉外,楚女俗尚的眉妆还有直眉。而且,古人在画眉前一般要剃去天然的眉毛,以黛画之。
黛,代也。灭眉而去之,以此画代其处也。
——《释名》
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梳妆盒内的小刀,疑即具有剃眉的用途。《楚辞 · 大招》中便有“粉白黛黑”,说明当时已有用黛画眉之俗。
贰
面 妆
在面妆方面,则以“粉白”为美。《谷山笔尘》记载:“古时妇女之饰,率用粉黛,粉以傅(敷)面,黛以填额”等。换言之,也就是用白粉敷面,用青黛画眉。
彼郑、周之女,粉白黛黑立于衢闾,非知而
见之者以为神。
——《战国策· 楚策三》
故善毛嫱、西施之美,无益吾面;用脂泽粉黛,则倍其初。 ——《韩非子· 显学》
白粉敷面在多次文献被提及,因此,大多数学者认为先秦时期女子以粉白为美,不盛行脸上施朱。
其实在此时的文献中,施朱也曾多次被提到过。如《楚辞 · 大招》曰“穉朱颜只”;《招魂》曰“美人既醉,朱颜酡些”;《登徒子好色赋》曰“著粉则太白,施朱则太赤”。
说明此时也已有施朱的习俗,只是不很流行而已。
叁
化妆用品
中国最早的妆粉是纯天然的米粉。春秋战国之际,女性敷面的白粉便是用米粉制成的。
米粉虽原始,但其制作工艺却是非常讲究、非常繁复的。其制作在北魏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卷五中有详细的记载。
粉,傅(敷)面者也,从米分声。
——许慎《说文解字》
除了敷粉,楚女还用胭脂染唇和面颊,即“施朱”。
当时“施朱”之朱当是红粉,与白粉同属于粉类,与油脂类的胭脂不属同类。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齐墓发现的26件乐舞陶俑,其中21件为女性,脸上均有施朱彩的痕迹(图3)。
图3 彩绘乐舞陶俑
图源:章丘区龙山文化传承保护中心
除了眉黛、白粉之外,周代的化妆品还有脂与泽。
“脂”是我国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化妆词语,《诗经》曰“肤如凝脂”,《礼记 · 内则》曰“脂膏以膏之”。孔颖达注:“凝者为脂,泽者为膏。”
“脂膏”就是从动物体内或油料植物种子内提炼出的油质,固态为“脂”,液态为“膏”。
脂有唇脂和面脂之分。用以涂面的为面脂,主要为防寒润面而用,如今日的润肤霜之类。用来涂唇的称为唇脂,类似今天的润唇膏。后来脂常常与“粉”字一起使用,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词组“脂粉”。
《楚辞 · 大招》中云:“粉白黛黑,施芳泽只。”王逸注曰:“傅(敷)著脂粉,面白如玉,黛画眉鬓,黑而光净,又施芳泽,其芳香郁渥也。”王夫之《楚辞通释》曰:“芳泽,香膏,以涂发。”
由此可知,“泽”指的是一种润发的香膏,即如今的头油之类。
发布于:北京市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