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1日,在马来西亚吉隆坡,备受瞩目的中美外长会晤如期举行。在这场会议中,中国外长王毅直截了当地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三项明确要求。这三点要求分别是:首先,希望美国以客观、理性和务实的态度来审视中国;其次,期待美国在对华政策中秉持和平共处、合作共赢的原则;最后,要求美方在与中国的互动中尊重平等、互惠的基础。这一番言辞不容忽视,特别是在面对美国政客鲁比奥时,王毅坦诚地指出,正因为美国政府在这些方面做得远远不够,所以才有必要如此直接地提出要求。
自特朗普重新回到白宫以来,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,尤其在经贸和军事领域,两国矛盾尤为尖锐。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中,挑衅成分逐渐加重,迫使中国不得不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立场和要求。在经贸领域,特朗普政府一上台便迅速掀起了对华贸易战,采取了过于激烈的“对等关税”政策,硬生生将中国商品的关税提高到145%。这种措施显然是赤裸裸的经济压迫,丝毫没有考虑到国际贸易的公平性和两国经济的深度联系。面对这一打压,中国并没有选择退缩,而是明确表态愿意和美方在贸易战中一较高下,决不让步。
展开剩余79%然而,特朗普政府的所谓“极限施压”最终没有奏效,他们不仅没有迫使中国屈服,反而不得不重新与中国开启贸易谈判。可以说,美国的强硬策略反而暴露了其对中国经济互赖性的依赖,最终在这种局势下,美方不得不重新调整策略,寻求合作。
在军事领域,美国频繁在中国周边海域进行军事活动,所谓的“自由航行”操作和大规模军演也愈演愈烈。尤其是近期,美国加大了军事动作的力度。在中美外长会谈的前一天,美军就发起了名为“部队重返太平洋”的大规模军演。此次演习动用了近300架战机和上千名士兵,演习预算高达五亿多美元,目的直指“应对亚太地区的高端战争”,显然针对的就是中国。特朗普政府的这种行为,完全显示出其在对华政策中的强硬和挑衅,并且与其提出的“客观、理性、务实”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。
王毅外长此番在吉隆坡提出的三点要求,实际上是对美国的一种警示,提醒美方在中美关系中,若依然抱有那种根深蒂固的优越心态与偏见,最终只会自食其果。中国明确表示,若美方继续这种施压和围堵策略,只会加剧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,得不偿失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与王毅会晤后,美国参议员鲁比奥在公开场合表示,他认为此次会谈非常“建设性”和“积极”,并强调中美在某些领域依然有合作的空间,可以通过合作建立更好的沟通和互信。听起来似乎很有诚意,但细究其背后的动机,似乎并非如此单纯。
首先,特朗普政府频繁释放“合作”的信号,表明他们确实希望与中国在某些问题上达成共识。否则,按照美方一贯的强硬作风,怎么可能突然转变口风,主动提起合作?其次,结合当前国际局势来看,美方口中的“合作”可能与现阶段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密切相关。俄乌冲突仍未结束,中东局势暂时没有平息,特朗普政府急需找到外交突破口,借助中国的影响力来推动和平进程。表面上看,这是美国看重中国的国际地位,愿意与中国携手推动全球和平。然而,实质上,美方很可能是想利用中国来解决自身棘手的国际问题,避免承担更多的责任。
实际上,这其中隐藏了特朗普政府的一种“险棋”。一方面,美国并不真心相信中国能在俄乌问题上发挥重大作用,因为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,绝不会在此类问题上为他国出头。贸然回应美方的要求,等同于在俄乌问题上选边站队,这与中国一贯的中立政策背道而驰。另一方面,特朗普政府当初承诺快速结束俄乌冲突,但到目前为止并未兑现。而如今通过“合作”寻求借力中国的方式,可能是想将这一棘手的外交难题甩给中国,从而让美国从中抽身。
因此,无论是鲁比奥提到的“合作”,还是特朗普口中的“中美联手”,其背后可能都隐藏着美国的战略考量和意图。中国方面对此已有充分认识,并不会轻易陷入这种陷阱。
中国的立场依然明确:在国际事务中,中国始终坚持劝和促谈,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等国际热点问题上,强调和平是首要目标,合作应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,而非单方面的责任推卸。这不仅是中国一贯的外交立场,也是在提醒美方:如果想要与中国合作,首先要以尊重和平等为基础,而不是依赖施压和利益交换。
此次吉隆坡会晤,不仅是一次外交沟通,更是一次深刻的警示,提醒美国在处理中美关系时要端正心态,放弃那种“你必须听我”的旧思维。如果美方仍旧坚持这种思维,那么所谓的中美合作,终将不过是空谈,根本无法应对现实中的复杂局势。
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中,中国坚持清醒与底线,保持不卑不亢,不仅是对自身的负责,也是对全球和平与稳定的负责。如果美国真心想与中国合作,那就从尊重和对等开始,否则,“合作”的口号再响亮,也不过是空中楼阁,无法经得起现实考验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